在深圳这片以“速度”和“创新”为底色的热土上,活跃着一群特别的追梦者——他们手握“金刚钻”科创之星,从点滴小事做起;笃信“一技之长”的力量,将扎实的技能淬炼成撬动市场的支点。
他们是深圳不可或缺的“技能创客”,用实实在在的技能,解决着真真切切的问题,创造着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。
2025年7月4日,当“广东省2025年首批首席技师名单”在电脑屏幕上弹出时,张树刚看到自己的名字——他是全省仅有的七位获此殊荣的技能大师之一。
“首席技师不是终点,而是新起点,意味着要攻克更尖端的技术难题,担起传承行业薪火的责任。”
张树刚的语调沉稳,但眼底闪动着光芒。这份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的顶尖技能认证,在他心中转化为沉甸甸的责任。
时光回到20多年前,张树刚带着敢闯敢试的热情来到深圳宝安。“当初选择钳工纯属机缘巧合,”他笑着回忆,“老板拿出机械图纸考试,全场应征者面面相觑,只有我拿起笔流畅作答。”这个瞬间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,让他从月薪300元的普通工人成为月薪600元的钳工学徒。
从钳工学徒到工艺设计师,乃至如今的总工程师岗位,每个岗位,张树刚都全力以赴,认真对待。
刚接触工艺设计时,他跑遍二手书摊,就为把UG和Proe三维设计软件学透,他“淘”回一本又一本专业教材,“书看不懂就多问、多实践,不害怕露怯,也不怕批评。”这段经历淬炼出他独特的学习模式:“在学中做,在做中验证。”
毫厘间的创新 从图纸到专利的千锤百炼
2008年,张树刚迎来职业生涯的关键跨越——他入职鹰星精密工业(深圳)有限公司科创之星,从零开始组建公司设计研发部,带领团队专攻手机及电源电子产品的塑胶模具开发。
在无数个深夜,办公室的灯光见证着他的执着:当某款手机模具因开模顺序错误导致试模失败时,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,召集会议分析失效现象,进行计算机仿真模拟,最终找到问题所在,成功破解技术难题。
“深圳给了我最好的机遇。”张树刚感慨道。从普通技术工人到广东省首席技师,他先后主持“广东省共享通讯塑胶模具工程研究中心”“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工业智能工作组正式成员单位鹰星项目组”“深圳市、宝安区张树刚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”“张树刚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”等,其中“深圳市张树刚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”入选全国机械建材冶金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。
最让他自豪的突破发生在标准化创新领域——他带领团队将模具通用部件标准化,使研发周期从25天压缩至15天。该项目不仅获得广东省科技厅、深圳市科创委、宝安区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,更推动他入选全国模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。
张树刚带领团队攻克了86项长周期瓶颈问题,首创了“一种改变顶出方式的模具结构”,该成果通过浇注系统直接抵达产品内部,改变了塑料分子的耦合机制,降低了孔洞结构产品因分子融合而容易断裂的风险,入选全国总工会职工技术成果一等奖。
如今,作为公司总工程师,张树刚依然每天出现在车间,工友们亲切地称他为“张工”。“任何核心技术都离不开团队合力,”他如常和工友探讨技术难题,“这既帮助大家少走弯路,也保持我对一线实践的敏锐度。”
工匠精神薪火不熄
让创新钻研的基因代代相传
在鹰星精密车间,九成的工人都认识这位“张工”。为了将技艺传承下去,张树刚创建了“深圳市张树刚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”,将手头的专利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行业新人。他编写的设计手册,通俗易懂,已成为年轻技工的“入门宝典”。
“这台机器的切割精度,可达到头发丝的百分之一。”“这台火花机是全自动加工设备,有它之后,效率高了不少”……在鹰星精密的生产车间里,张树刚对每台操作设备如数家珍,“现在的机器自动化和精密度,是我们以前不敢想的,操作要求也更高,可谓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”。
“传帮带最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。”张树刚带领团队,平均每月开发20余项目,从实践中传授的不仅是技能,更是工匠之心的传承。
经他培养的高级技师达20人,技工超百人,团队年均产出6项以上专利,在国家级以上技能大赛斩获多项奖项。“技术需要厚积薄发,”张树刚对年轻人谆谆教导,“简单的事情重复做,把小事做好,久久为功。要有甘坐冷板凳的毅力。”当夜幕降临,他依然在数控机床前与工友交流工作。从月薪300元到首席技师,这位享受高管待遇却坚持穿工装的技术大师,始终保持着对技能最纯粹的热爱。
“深圳给了技能人才最好的土壤,让‘技能点亮人生’成为现实。”
站在新的起点上,张树刚望向车间的精密设备,目光坚定如初。在这个以微米为计量单位的领域,他将继续用毫厘之间的极致追求,为中国制造镌刻新的精度坐标。
内容来源:南方+
内容编辑:深圳人社
-End-
盈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