耕地淘配网配资,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,关乎国计民生。今年6月25日,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,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“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”为主题举行了广州市第35个全国土地日主会场宣传活动。
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全国土地日主场宣传活动
6月的稻田,生机盎然。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部门单位、增城区、朱村街基层工作人员以及各级田长代表,齐聚增城区丝苗米基地,共话广州耕地保护成效亮点。
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管一级调研员周桥养在致辞中表示,近年来广州坚定不移推进节约集约用地,毫不动摇抓好耕地保护,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要素保障,守牢了粮食安全底线。广州将“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”转化为行动自觉,奋力营造出全社会共同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局面。
活动中,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区分局、黄埔区分局、执法监督处结合耕地保护特色案例进行了分享交流。
增城是广州市耕地保有量最大的区,增城以“田长制”为抓手,构建监管防一体的耕地保护网络,持续推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,强化补偿激励,推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长效保护。
黄埔区分局以峰湖御境社区为试点,探索社区共享菜园建设,实现方寸耕地从“闲置低效”到“高效利用”,从“被动保护”到“主动参与”,从“单一功能”到“多元融合”,让耕地融入城市生活场景,让群众成为耕地保护主体。
执法监督处作为土地执法部门,以“卫片执法+智慧巡查”织密监管网络,“长牙齿”硬措施,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守牢了广州耕地保护红线。
随后,参会人员分为三组,深入主会场周边耕地开展巡田,仔细查看是否有耕地撂荒、田间栽树、乱盖房屋等现象,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。
淘配网配资
参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巡田
寸土寸金关乎国计,一垄一亩涉及民生。取之有度,用之有节,方有永续未来。近年来,广州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和耕地保护协同推进,探索超大城市耕地保护新路径。
坚持规划引领发展,筑牢粮食安全根基。编制《广州市耕地保护专项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,以流域为骨架,以现状优质耕地为主体,锚固“两带一区多片”耕地保护空间结构,打造“绿美岭南都市新田园”;落实“总量平衡”,按照“耕园转换”为主、“耕林置换”为辅的思路,挖掘补充耕地潜力,推动耕林园草空间统筹协调,实现耕地“总量平衡”,探索超大城市耕地数量、质量、生态“三位一体”正向优化路径。
建立多元共治模式,“以奖代补”主动保护。市级每年制订下达全市耕地整治恢复计划,实施“以奖代补”激励机制,各区制定年度耕地“总量平衡”方案,在耕地集中整治区内落实地块选址,出台耕地“总量平衡”任务跨区有偿调剂机制,推动广州市连续两年实现耕地总量净增加。构建“社会融资-耕地恢复-收益反哺”正向循环,从化区在鳌头镇万亩良田耕地集中整治区建设过程中,农业企业牵头对区内整治后的耕地进行整体流转与联合运营,持续增加农田附加值和农民收入,为市民休闲、平急两用、城乡融合提供新空间。
全面推行田长制,完善立体监测体系。通过“一套数”“一张图”“一个平台”全链条管理,做到“底数准、边界清、管理优”,实现耕地保护全过程精细化管理。加强“技防”手段,运用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,增城区建设了42处高空视频探头及3处无人机库,对12万亩耕地实行24小时动态监控,通过“大数据+AI”实现自动化识别与预警。建立“人防”机制,全市划定耕地保护网格3420个,设置市、区、镇、村四级田长共5956名,形成了“天上卫星看、空中探头盯、地上田长巡”的全方位耕地保护监测体系。
推动全域综合整治,优化乡村布局。全市划定耕地集中整治区271个,形成35个万亩方、133个千亩方、103个百亩方,逐步引导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优化布局。聚焦农村闲置低效用地盘活,黄埔区迳下村对现有45亩建设用地实施空间腾挪和整合利用,引导村庄布局更加节约集中,居民房屋栋数由512栋减为282栋、村居减量45%,村居采用工业化装配式建筑,打造“零停电、零电费、零能耗”的智慧岭南村居。创新“点状供地+预支留用地”方式,推进点状供地落地实施,花都区蓝田紫林点状供地项目用地审批缩短至100天内,成为全市“最快”点状供地项目,预计合同期内将给村集体带来土地租金收入1700多万元,可推动村民每年增收超360万元,带动新增“家门口”就业岗位超350个。
强化要素保障,助力落实“百千万工程”。完成环南昆山—罗浮山引领区总体规划阶段性成果,广泛开展“粤美乡村”风貌设计作品征集活动(广州),分5类专题16个选点,近100家国内外设计机构、高校、团体,逾3000名设计师参与设计优秀规划设计作品,将搭建作品交易库供属地镇街选用。构建全长2500公里乡村风景道网络,串联全市1000多个美丽乡村、农业产业园、历史文化遗存和生态景观。推动从化、增城率先打造400多公里的“最美旅游公路”和一批特色公路驿站,形成示范作用,带动乡村风景道整体品质提升。
节约集约用地,盘活低效用地。建立低效用地项目库,构建以《广州市支持低效用地再开发惠企利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措施(试行)》为主文件的“1+11”政策体系,支持花都区以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为抓手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,为项目实施提供规划和土地支撑保障。积极探索低效用地再开发的“广州样板”,广州市推荐的白云区设计之都项目,被自然资源部选为全国第二批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典型案例 。将留用地纳入“招商土地超市”一张图,推动“产业端”土地和项目精准对接,创新留用地“指标换权益”“租金变经济”“实物到权证”等开发利用模式,优先保障产业用地需求,支持建设产业保障房、孵化器、加速器等设施。
坚持疏堵结合,守牢耕地保护底线。创新激励机制,对辖区非建设用地面积较大且实现年度违法用地“零新增”的镇街,实施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,两年来,累计53个镇街获奖指标近1000亩,树立“严守耕地红线有奖”鲜明导向。持续紧盯整治“大棚房”、侵占耕地“挖湖造景”、乱占耕地建房等重点领域问题,深化与公安部门联动,对破坏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的行为一律依法严惩,全市年度新增违法占耕面积实现“三连降”。
南方+记者 李鹏程
通讯员 穗规资宣淘配网配资
盈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